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按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本年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以下简称“基地博物馆”)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世界地球日、博物馆日等主题日活动,以及科普研学、社会实践进博物馆等“迎进来”和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系列科普活动,反响热烈,社会效益显著,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从活动开展、实施进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等方面对2024年中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基地博物馆自开馆之日起始终以“学术-科普型”为定位,秉持“科学面向前沿、科普服务大众”工作理念,致力于生命起源与演化、化石与环境保护、自然遗产文化传承等知识传播,设有科普教育部6人,专门从事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并指定分管科普工作副馆长1名。
基地博物馆制定有规范且详实的科普工作制度,并结合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作制度体系,每年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之中,有着清晰的年度计划、三年科普计划等,及时对相关工作做出了梳理和总结。
基地博物馆有专项的科普经费,保障了科普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基地博物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知识传播职能,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古生物化石,加强学术交流,寻求科研突破,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弘扬我国尤其是辽宁省的地质遗迹文化,提升民众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意识,为我国特别是辽沈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做出了贡献。
本年度,基地博物馆全年开馆 258 天,举办特展 6 场,科普社教活动57场,接待参观群众数量超 50 万人次。博物馆拥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达尔文课堂,包括活动室、阅读室、视频播放区,总计 230 平方米;多功能报告厅 300 平方米,高质量的开展科普讲座、科普报告;6D 影像厅 90 平方米;互动厅 800 平方米;多媒体工作室 45 平方米;化石修复室 500 平方米;科学实验室 150 平方米。基地博物馆展区面积 8000 平方米,为开展科普研学、社会实践活动等提供场地和教学教具保障。
本年度基地博物馆为了提升公众的参观体验及更好的开展科普服务工作,对部分场馆区域进行了升级改造,更新了包括激光投影机、VR导览、语音讲解等多媒体互动设备,重新布局热河生物群鸟的世界展区、伴生生物展区等。
热河生物群鸟的世界展区 热河生物群伴生生物展区
激光投影机 VR导览、语音讲解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本年度,基地博物馆积极推进科普惠民工程,不断丰富展览形式,结合自身特色,在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和国庆等中国传统节假日期间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科普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广大观众呈现了多场异彩纷呈的科普盛宴,全年共计开展科普活动 57 场,受众近万人,赢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走进博物馆”研学活动是基地博物馆品牌活动之一,在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专业科研人员团队与基地博物馆科普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创新科普教育形式,构建了以探索科学奥秘,共筑创新梦想为主题的基于馆藏资源的科学教育系列课程,内容涵盖地球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物理科学、科技应用、科学家精神宣讲等方面,活动涉及博物馆参观、化石展览、地质与古生物及博物馆学相关科普讲座、实验类科普体验(电镜实验、标本制作等)、恐龙装架、化石修复、手工活动(拓画、琥珀盲盒采掘等)、观看科普电影等总计 45 场次,受众 5000 余人次。
基地博物馆推出“讲好辽宁远古故事:生命教育进校园”系列科普研学活动,相继走进阳光小学、和平一校、尚品东越小学 3 所学校,开展活动 11 场,将化石珍品送进校园,举办科普讲座及手工实践活动,为在校师生带去难忘的科普体验,活动共近 3000 名师生参加。
自2013 年起,基地博物馆科普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基层社区,普及科学知识,截止目前,已走进 25 个社区。2024年9月,基地博物馆参加了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践行科普为民 共创美好生活”科普集市活动,通过珍贵的化石标本、复原模型以及为居民答疑解惑等活动形式,将化石保护、环境治理、生命演化等知识传递给 200 余名社区居民,深受群众欢迎。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基地博物馆于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地球日、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日期间,开展科普活动 24 场,参与人数 4100 余人。
2024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基地博物馆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4 场,参与人数 1250 人。活动以“讲好辽宁远古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旨,开展了辽宁省首届自然资源科普作品大赛、科普展览走进沈阳市和平一小学、科学讲座走进沈阳市尚品东越学校以及参加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践行科普为民 共创美好生活”科普集市活动。通过珍贵的化石标本、复原模型以及多媒体展示,生动再现了史前生物的生活场景和演化历程,并通过关于地质古生物学家——李四光先生的科学奉献事迹专题片的播放和展板展示,有效的宣传和弘扬了地质科学家精神。活动的开展,向公众普及了古生物知识、弘扬了科学家精神,激发了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世界地球日期间,基地博物馆开展了“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系列科普活动 6 场,参与人数 2100 余人,以展览、科普报告及手工活动等形式,旨在向社会百姓普及自然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讲好自然资源故事,提高公众认识地球,倡导践行绿色发展观,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博物馆日期间,基地博物馆推出了“双翼齐飞——科研与教育的对话”系列特别活动 5 场,参与人数 350 人。内容包括展览、“我和我的故事”科学家精神科普沙龙、图书分享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中俄大学生关于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对话、“梦幻熔岩”等。
科技活动周期间,基地博物馆组织了“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 5 场,参与人数 250 人。内容包括《设计我们的小船》和《仿生学——从自然到科技的创新之旅》两场科学活动、《白菜的一生》和《花花世界-白垩纪的花》科普讲座、古植物(银杏叶化石)与现生植物(银杏叶片)的对比研究科学实验活动。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基地博物馆科硕讲堂为参观群众带来了 4 场精彩纷呈的科普讲座及系列互动活动,参与人数 200 人,为听众们提供了了解文化和自然遗产、学习环保知识、体验传统节日的平台。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1.公众预约平台主页链接。微信公众号(辽宁古生物博物馆V)、美团门票预约。
2.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基地博物馆目前已经开通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官网主页(www.pmol.org.cn)、微信公众号(辽宁古生物博物馆V)、抖音(pmol2011)。
3.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和总阅读量。本年度,基地博物馆官网共发布信息 82 条,总阅读量 21260 人次,设计并开发了“翼覆苍穹 飞龙在天“ —— 中生代翼龙化石特展”VR虚拟展览系统 1 部;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信息 47 条,总阅读量 95630 人次;抖音平台发布信息 5 条,总阅读量 62795 人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基地博物馆拥有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与科普人员共 21 人,优质的科普团队为高质量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全年基地博物馆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达 16 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基地博物馆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6.12万元。
2.基地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 62 人,专职科普人员 12 人,主要从事科普教育、数字科普、展览、文创等工作,兼职科普人员 50 人(其中科研人员 21 人,均为博士)、另有外聘专家 20 人(含国内外院士 6 人),馆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恐龙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领军人才徐星教授担任,确保了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的良好开展。
二、特色工作
1.举办科普展览,科学惠及广大群众
基地博物馆在2024年开展不同主题的专题科普特展 6 场,其中包括“龙耀辽宁—辽宁地区中生代珍品化石”特展、“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特展、“远古葱茏—抚顺生物群”特展、“翼覆苍穹 飞龙在天—中生代翼龙化石特展”、“跨越时空的呼唤——中俄古生物博物馆代表性化石展览”等,参观群众累计近 50 万人次,服务社会效益显著。
2.举办科普大赛,激发群众科学热情
本年度,基地博物馆举办了“辽宁省首届自然资源科普作品大赛”,本次大赛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重点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相关内容,聚焦地球科学知识、生命起源与演化和科学家精神等进行了极具辽宁特色的科普作品创作。此次大赛为我省2024年全国科普日的重要活动之一,有效地激励了广大社会群众参与科普创作和实践的热情,促进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并为推动全省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和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由省总工会、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主办,基地博物馆协办的“传承历史文脉 讲好辽宁故事”2024 年全省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在基地博物馆顺利举行,扎实推进了“学思想、当先锋、建新功”系列活动,切实提升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展现全省博物馆讲解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
3.创办“科硕讲堂”,践行科学教育主旨
多年来,基地博物馆坚持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为目标,以《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构建打造了《探索科学奥秘,共筑创新梦想》为主题、基于馆藏资源的博物馆科学教育系列课程,并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活动形式,丰富了博物馆科学教育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基地博物馆科学教育工作中实现新的突破。共举办 20 场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涵盖地球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物理科学、科技应用、科学家精神宣讲等多个方面,受众 1000 余人次。同时,针对科学教育这一核心主旨,每一堂科学课特别设计了配套科普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旨在激发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兴趣。“科硕讲堂”的成功举办,也为沈阳师范大学的科学教育硕士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基地博物馆的科学教育工作创新了形式,形成了科普与教育相互融合、馆校合作相辅相成的科普教育新模式。
4.注重科普研究与人才培养
基地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一员,本年度共培养古生物学专业本科生 26 人、硕士研究生 4 人,本科生考研率 70.83%,最终就业率 95.83%。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提交参赛作品 8 项,其中 4 项作品获校级一等奖,并在省赛中最终荣获省级一等奖 1 项,省级二等奖 1 项,省级三等奖 2 项;1 项作品获校级二等奖;3 项作品获校级三等奖。此外,基地博物馆推荐的科学志愿者参加了由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辽宁赛区比赛,并荣获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5.高水平发表科研文章与出版科普作品
依托基地平台资源,基地博物馆年度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2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6篇),其中在《Cell》杂志子刊《IScience》发表论文1篇,在学校认定的A+类期刊发表2篇。科普图书 3 部(《辽宁古生物探秘》、《恐龙的乐园》和《巨龙的诞生》),其中辽宁古生物探秘》入选辽宁省2024年第三季度“辽宁好书”。获批各类科研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省级课题 10 项,市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6项,累积科研经费 206.8 万元,人均新增科研经费超过10万元。
此外,基地博物馆坚持文创产品开发,目前新增产品 43 种 110 个,其中以中国辽宁巨龙、暴龙类、翼龙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化石标本为原型创作的明信片、冰箱贴、毛绒、手办等较受欢迎。
6.开发原创数字科普资源
本年度,为切实提升基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传播科学知识,基地博物馆科普教师以“传承历史文脉 讲好辽宁故事”为主题,录制视频《一亿年前龙鸟巨变的见证者——赫氏近鸟龙》、《世界级化石保护——热河生物群》、《划破长空的绚丽——巨嵴彩虹龙》科普微视频 3 部。
同时,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为目标,以《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打造基于馆藏资源的博物馆科学教育系列视频课程形成了以《探索科学奥秘·共筑创新梦想》为主题的科普微课程,丰富了博物馆数字科学教育内容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7.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本年度,基地博物馆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备忘录》,并与该校联合举办2024“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科普活动,参与该校国际关系部组织的“国际文化节”活动。邀请来自国内外 6 位专家来馆交流合作,其中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巴西科学院院士Alexander W. A. Kellner教授莅临基地博物馆,并作题为《二十年同心协力,硕果累累——中巴翼龙合作研究回顾与展望》的专题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明松研究员做 “天文旋回与深时全球变化”专题报告、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沈俊教授做“贡示踪深时火山活动深层记录”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初景利教授做“预印本与新型学术交流”专题报告。
三、问题不足
基地博物馆在2024年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和科普活动,有效传播了古生物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家精神,提升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面对当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博物馆科普教育在数字教育、智能设备、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线上科普、在线教育、数字科教资源建设比较薄弱,缺乏技术的更新与创新应用,在微学习时代,科普教育应转变工作方式,利用好数字技术的优势,迎接未来诸多的新挑战。
四、工作建议
1.增加投资和经费支持:相关主管单位加大对基地博物馆科普工作的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博物馆定期更新展览内容,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现,保证科普教育的时效性和前沿性。
2.促进交流与合作:(1)以科普基地为依托,切实有效的搭建全国性的合作平台,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交流,促进基地间的深入可持续性合作。(2)相关主管单位有效搭建基地博物馆与国际古生物博物馆、科研机构等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国际性科普教育项目和科研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展览等活动,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普教育合作。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一、基地最新简介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沈阳师范大学和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合作共建的高水平自然类博物馆,于 2011 年 5 月首次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 19000 ㎡,建筑面积约 15000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生物专题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是辽宁省开展古生物学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为重要古生物学科研、科普和教学中心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博物馆于 2021 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并先后被授予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1-2025),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评选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首批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专题“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以及 “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17 个基地称号,并且入选全国首批“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科研、科普及教学功能五位一 体。博物馆现馆藏有各门类古生物化石标本 3 万余件,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1000 余件。共设有 8 个展厅 16 个展区,以展示地史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为主线,以介绍 30 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博物馆高度重视科学研究,聘请我国著名恐龙学家徐星院士担任馆长,并拥有一支以由我国著名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领衔、由 20 余名博士构成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并附设的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及辽宁古生物演化与古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博物馆总体科研能力国内一流,部分研究领域(古植物学、古鸟类学)处于国内领先。近年来,博物馆科研团队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 承担国家级项目 20 余项,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发表 7 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曾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中国古生物学 2018 年十大研究进展”等,并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各 1 项。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各项工作始终坚持“科学面向大众,科普服务大众”的理念。开馆十余年来,累计接待参观群众逾 300 万人次、社会团体 4000 余个,建立中小学科普合作校近 100 所,为提升辽沈地区人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开放时间
每周二、三、四、五9:30—16:00(15:30停止入馆)开馆,其中周四仅接待校内参观;每周一闭馆;公休日和节假日(包括周一、周四)开馆时间为9:00-16:30,春节期间开馆时间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