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2019年年度报告(年报)

2019年,古生物/博物馆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建、科研、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科学普及与社会服务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工作进展,实现了多项突破。

一、不忘初心,党建工作指明事业发展新方向

博物馆党总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院馆事业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促进博物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1.加强党员教育,提升党性修养和党员意识。按照学校《政治理论学习质量提升年》要求,制定《古生物博物馆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按计划围绕《纲要》、《摘编》组织党员广泛开展学习,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同时,班子成员围绕主题教育专题学习内容,认真开展学习和研讨,实现了预期效果并开展了领导干部上讲台、深入支部谈体会等专题党课8次。

2.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1)以集中讲授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坚持教育管理规范化。(2)推行隔周四为党员活动日,各支部组织党员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坚持组织生活规范化。(3)建立党建活动室、文化墙、党员先锋岗等,树榜样、立标杆、比奉献,坚持工作载体规范化。目前,各支部都能独立并有特色地开展党建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记录,有档案。

3.加强队伍建设,牢固廉洁从政意识。(1)加强班子建设,坚持每周一次班子会或党政联席会,做到工作规范,民主决策,展现出了紧密团结、通力合作、忘我奉献的工作状态。(2)合理规划部门,选聘了馆中层干部,细化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担当,实现了工作有条不紊,程序规范严格,人人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3)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提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充分发挥财经委员会作用,商讨预算申报和经费执行情况,严格按照学校相关制度规范有序开展工作,保证经费高效合规使用。

4.树立品牌,创新载体,打造活力党组织。围绕中心开展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党建工作一贯坚持的工作思路。(1)党总支继续发挥“科普惠民党员先锋工程”品牌效应,服务基层,服务大众,分别前往阜蒙县平安地镇、沈阳市广全中学开展了“文化振兴、科普助力”校园先锋工程,荣获学校主题党日活动二等奖,受益学生和村民近5千人。(2)开展了“我和国旗同框”创新党日活动,受到市委副书记刘晓东、沈北新区区委书记李宏德等领导的肯定并共同参与合影;组织录制“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被推送到了《学习强国》平台。(3)走出去开展红色教育,组织参观九一八历史纪念馆、辽宁省70周年成就展、“又见大唐”特展,激发爱国爱党爱家热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主题教育实效显著,成果丰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党总支认真学习、深入调研、整改落实,真正做到抓学习全员覆盖、抓调研贴近师生、抓检视深挖细照、抓整改扎实有效。(1)通过组建创新团队、制定成果奖励政策、与馆员谈话及评选先进等方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努力营造创一流、争优秀的工作局面,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2)着力加强和优化制度建设,积极推进规章制度“立、改、废”工作,新设制度40余项,修订制度800余款、共计6万余字,废除制度3项,实现了规章制度在管理方面的有效全覆盖,建立起了一个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

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全过程中,党员的素质得以提升,党性修养得到锻炼,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实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2019年党总支荣获辽宁省高教工委“先进党组织”、“辽宁省高校党建工作成果三等奖”、辽宁省标杆院系,并被推荐参评教育部全国标杆院系。

二、再攀高峰,科学研究产出标志性新成果

1.科研成果再创佳绩。在高水平论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学校认定的“标志性成果”1项:首次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篇,实现了学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零的突破,十年间累计发表CNS文章7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此外,发表其它各类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7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研究成果获“中国古生物学会”评选的“中国古生物学2018年度十大研究进展”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项目课题遍地开花。在科研课题和项目经费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目标任务,共计获批各类项目近20项,项目总计费约225万元,教师年度人均科研经费1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项目总经费90万元),省级项目7项(项目经费15万元),横向课题17项(项目合同总经费共计约120万元)。

3.平台团队快速发展。(1)古生物学科获批沈师大重点建设“二级特色学科”,为学科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条件。(2)吸收四川天演博物馆为我馆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化石修复研究中心,该中心将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古生物化石修复、保护与利用,承担重点实验室提出的化石修复、教学实习及科学普及等工作任务,助力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完成科研、人才培养、科普及化石保护等相关工作,促进实验室建设与发展。(3)进一步完善了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和运行制度,强化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内涵建设,编制完成了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办法及申请指南。(4)实施“十博士计划”,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学科创新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

4.人才队伍稳步成长。1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层次),1人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3人入选沈阳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其中第一层次(领军人才)2人,第二层次(拔尖人才)1人。

三、转换思维,博物馆建设及科普服务开辟新思路

    (一)加强安保信息建设,提升藏品管理水平,实现多年行业入围夙愿

1.实现突破,达成博物馆纳入国有博物馆体系多年夙愿。博物馆为学校二级单位,体制属于高校博物馆,虽始终坚持免费观展的公益宗旨,事实上却并未列入国家免费博物馆名册,使业务指导、行业发展受到制约。今年,在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在省、市博物馆主管部门指导下,博物馆顺利完成国有博物馆设立备案工作,正式成为国有博物馆一员,真正走上了行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2.防患未然,积极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硬件和软件建设。(1)进一步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及时排除设备设施故障隐患,购置了2个微型消防站、增设消防宣传栏,建立了消防安全工作档案。(2)开展了博物馆消防通道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全体教职工集中彻底清理了展厅设备间、地下室库房及消防通道内杂物,实现了通道畅通、库房物品按类有序摆放。(3)坚持每月定期和日常不定期进行安全风险排查,列出问题清单,及时防范整改,组织内部应急疏散演练1次,并配合校园安全处组织了500人规模的师生消防演练,切实增强了全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技能,提升了博物馆火灾风险防控“实战”能力。(4)完成博物馆网站域名独立备案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网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为适应学校校园网统一归口管理要求,自主改版博物馆官网,搭建平台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填录数据信息,不仅节约大笔制作费用,而且新版界面功能更加完善、实用,设计更加美观、合理。(5)结合安全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国际交流、实验室及网络安全等)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全面修订了《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及《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严格落实执行,主要领导还与部门主任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责任逐级传导、层层压实,从而形成了严密的安全防范组织网络,构建了班子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员积极参与的安全防范工作格局,有力遏制和化解了风险隐患。

3.规范管理,提升藏品用品管理水平。(1)进一步规范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定《藏品档案登记表》,建立已编号标本单独藏品档案,涵盖了藏品的基本属性、保护级别、历史状态、高清照片等信息内容。(2)在由自然资源部矿保司组织的国家首批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调研工作中,调研专家充分肯定了博物馆为提升大众科学素养,推动文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并对博物馆古生物化石藏品的科学展示、安保防范、修复力量及管理水平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3)出台了调整办公用品等领用管理规定,杜绝了日常办公中存在的浪费现象,营造了勤俭持“家”的工作氛围,并全面推广使用钉钉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办公资源,还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精心筹备特色展览,组织多样科普活动,社会服务展现新高度

2019年,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量首次超过50万人次,接待团体近200个,并荣获“2018年度省级优秀科普基地”称号,开馆八年多来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50万人次,团体逾4500个,同时通过举办大型特展,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特色科普活动,极大的提升了社会影响力,成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闪亮名片。

1.联合主办特展,积极筹划外展。(1)与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及省自然资源厅联合主办了《追寻国宝踪迹、守护远古生命——海外回归化石展》,此次特展历时3个月,接待参观近20万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宣传展示了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打击化石走私、开展国际交流、追索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化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促进化石保护意识深入民心,对进一步形成群专结合、群防群治的保护工作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携手沈阳嘉里城共同举办《小K的远古拾光》系列科普活动暨古生物化石标本及骨架模型科普展览,活动历时八天,吸引千余人到场参加并观看展览。

2.结合重大节日节点,开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1)为宣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呼吁社会公众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之际,举办了“2019年辽宁省首届自然资源科普演讲大赛”主题活动,大赛得到自然资源厅及学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共有17个学院的92名选手参加比赛,同时首次向公众开放了《珍品化石展厅》,集中展示了20多件产自辽宁的世界级珍贵化石标本。(2)举办“2019年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招募35人;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增加了实践环节,新开设的微观电镜实验课、化石修复、恐龙装架实践课在学员和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深受大家喜爱;此外,鼓励小小讲解员参与日常讲解,实现了小小讲解员参与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3)接待3个扶贫地区学校、组织走进2个乡村学校开展了“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在馆内组织贫困校学生接受科普教育,参与电镜实验课程,在乡村办展览开讲座,为学生们送去科普盛宴。(4)签约科普合作校2所,累计已达92所。(5)丰富馆内科普活动内容,举办科普讲座27场,手工活动1场,受众4千余人。

3.打造志愿者团队管理新模式。(1)重新界定志愿者会议、团建、活动及规模,丰富志愿者活动内容,提升志愿者被认可度,树立优秀志愿者榜样,展示博物馆志愿者协会五星社团风采。(2)开展了第九届210名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和第十届281名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及考核工作,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奉献精神接续传承。(3)志愿者全年免费讲解600余场次,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0次,成为博物馆运行的重要支撑。

4.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规范化。针对讲解接待多头管理的现象,预约不够规范及科普管理制度的缺失等问题,制定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预约电话规范》《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志愿者章程》《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制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工作管理制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合作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成果丰硕,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

1.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古生物学会在黑龙江嘉荫县联合主办了《黑龙江嘉荫白垩纪生物群及K-Pg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6个国家的180余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共计组织大会特邀主题报告15个、大会报告10个、展板报告20个及论文摘要50余篇。会议期间,积极做好了前期筹备、报到接待、会间服务及野外考察等各环节组织工作,确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此次研讨会重点宣传了我馆在黑龙江嘉荫及其邻区K-Pg界线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推动古生物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访开展交流与合作。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30余名专家学者先后应邀到访并做学术报告多场,同时还聘请了德国科学院莫斯布鲁格院士为我馆名誉教授。

3.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开展学术交流。(1)先后派出4个团组共计6人次出国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其中,3人赴日本冈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所及东京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学术访问;1人赴日本北海道鹤保护研究协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人赴澳大利亚参加第79届国际古脊椎动物年会;1人次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丹佛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芝加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2)先后选派11人次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中,5人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1人参加在吉林大学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并作英文口头报告;3人参加在吉林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东北亚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人参加在青岛召开的IGCP 679项目国际学术研讨会;1人参加在香港召开的“第5界亚太地质公园网路能力建设研讨班”,并作交流发言。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2019.12.17

发布日期:2019-12-17  浏览:1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