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2019年年度报告(年报)
一、不忘初心,党建工作指明事业发展新方向
博物馆党总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院馆事业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促进博物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安保信息建设,提升藏品管理水平,实现多年行业入围夙愿
2.防患未然,积极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硬件和软件建设。(1)进一步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及时排除设备设施故障隐患,购置了2个微型消防站、增设消防宣传栏,建立了消防安全工作档案。(2)开展了博物馆消防通道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全体教职工集中彻底清理了展厅设备间、地下室库房及消防通道内杂物,实现了通道畅通、库房物品按类有序摆放。(3)坚持每月定期和日常不定期进行安全风险排查,列出问题清单,及时防范整改,组织内部应急疏散演练1次,并配合校园安全处组织了500人规模的师生消防演练,切实增强了全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技能,提升了博物馆火灾风险防控“实战”能力。(4)完成博物馆网站域名独立备案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网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为适应学校校园网统一归口管理要求,自主改版博物馆官网,搭建平台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填录数据信息,不仅节约大笔制作费用,而且新版界面功能更加完善、实用,设计更加美观、合理。(5)结合安全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国际交流、实验室及网络安全等)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全面修订了《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及《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严格落实执行,主要领导还与部门主任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责任逐级传导、层层压实,从而形成了严密的安全防范组织网络,构建了班子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员积极参与的安全防范工作格局,有力遏制和化解了风险隐患。
3.规范管理,提升藏品用品管理水平。(1)进一步规范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定《藏品档案登记表》,建立已编号标本单独藏品档案,涵盖了藏品的基本属性、保护级别、历史状态、高清照片等信息内容。(2)在由自然资源部矿保司组织的国家首批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调研工作中,调研专家充分肯定了博物馆为提升大众科学素养,推动文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并对博物馆古生物化石藏品的科学展示、安保防范、修复力量及管理水平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3)出台了调整办公用品等领用管理规定,杜绝了日常办公中存在的浪费现象,营造了勤俭持“家”的工作氛围,并全面推广使用钉钉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办公资源,还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精心筹备特色展览,组织多样科普活动,社会服务展现新高度
2019年,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量首次超过50万人次,接待团体近200个,并荣获“2018年度省级优秀科普基地”称号,开馆八年多来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50万人次,团体逾4500个,同时通过举办大型特展,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特色科普活动,极大的提升了社会影响力,成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闪亮名片。
1.联合主办特展,积极筹划外展。(1)与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及省自然资源厅联合主办了《追寻国宝踪迹、守护远古生命——海外回归化石展》,此次特展历时3个月,接待参观近20万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宣传展示了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打击化石走私、开展国际交流、追索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化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促进化石保护意识深入民心,对进一步形成群专结合、群防群治的保护工作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携手沈阳嘉里城共同举办《小K的远古拾光》系列科普活动暨古生物化石标本及骨架模型科普展览,活动历时八天,吸引千余人到场参加并观看展览。
2.结合重大节日节点,开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1)为宣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呼吁社会公众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之际,举办了“2019年辽宁省首届自然资源科普演讲大赛”主题活动,大赛得到自然资源厅及学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共有17个学院的92名选手参加比赛,同时首次向公众开放了《珍品化石展厅》,集中展示了20多件产自辽宁的世界级珍贵化石标本。(2)举办“2019年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招募35人;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增加了实践环节,新开设的微观电镜实验课、化石修复、恐龙装架实践课在学员和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深受大家喜爱;此外,鼓励小小讲解员参与日常讲解,实现了小小讲解员参与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3)接待3个扶贫地区学校、组织走进2个乡村学校开展了“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在馆内组织贫困校学生接受科普教育,参与电镜实验课程,在乡村办展览开讲座,为学生们送去科普盛宴。(4)签约科普合作校2所,累计已达92所。(5)丰富馆内科普活动内容,举办科普讲座27场,手工活动1场,受众4千余人。
3.打造志愿者团队管理新模式。(1)重新界定志愿者会议、团建、活动及规模,丰富志愿者活动内容,提升志愿者被认可度,树立优秀志愿者榜样,展示博物馆志愿者协会五星社团风采。(2)开展了第九届210名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和第十届281名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及考核工作,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奉献精神接续传承。(3)志愿者全年免费讲解600余场次,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0次,成为博物馆运行的重要支撑。
4.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规范化。针对讲解接待多头管理的现象,预约不够规范及科普管理制度的缺失等问题,制定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预约电话规范》《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志愿者章程》《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制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工作管理制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合作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成果丰硕,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
1.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古生物学会在黑龙江嘉荫县联合主办了《黑龙江嘉荫白垩纪生物群及K-Pg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6个国家的180余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共计组织大会特邀主题报告15个、大会报告10个、展板报告20个及论文摘要50余篇。会议期间,积极做好了前期筹备、报到接待、会间服务及野外考察等各环节组织工作,确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此次研讨会重点宣传了我馆在黑龙江嘉荫及其邻区K-Pg界线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推动古生物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访开展交流与合作。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30余名专家学者先后应邀到访并做学术报告多场,同时还聘请了德国科学院莫斯布鲁格院士为我馆名誉教授。
3.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开展学术交流。(1)先后派出4个团组共计6人次出国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其中,3人赴日本冈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所及东京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学术访问;1人赴日本北海道鹤保护研究协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人赴澳大利亚参加第79届国际古脊椎动物年会;1人次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丹佛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芝加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2)先后选派11人次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中,5人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1人参加在吉林大学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并作英文口头报告;3人参加在吉林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东北亚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人参加在青岛召开的IGCP 679项目国际学术研讨会;1人参加在香港召开的“第5界亚太地质公园网路能力建设研讨班”,并作交流发言。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2019.12.17